近日,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表彰了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由水利厅提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成果《强潮海域海底管线冲刷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科技创新,守护海管安全
海底管线输送是沿海地区长距离输送淡水、油气等介质最经济的方式,目前,我国布设海底管线长度已超过9000公里,油气输送量约占全国的25%。我省河口海湾地区,潮强流急,海床冲淤变化剧烈,涉水工程数量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加剧了海底管线裸露悬空的安全风险。
强潮海域海底管线裸露悬空“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去预测”“怎么来避免”聚焦这三大难题,在科技部863计划、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海油、国家管网集团等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运用原型观测、物理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取得了三项创新成果:一是揭示了强潮海域海底管线裸露悬空空间分布特征及宏观因素;二是形成了淤泥质海床海底管线冲刷悬空判别准则、复杂潮流泥沙物理试验及数值模拟预测技术,三是研发了防止海底管线悬空的柔性板防控技术。针对杭州湾内的海底管线工程,应用往复潮流平衡输沙物理试验模拟预测技术和淤泥质海床局部冲刷数值模拟预测技术,复演并预测了海底管线工程的冲刷悬空发展趋势,为海底管线的冲刷悬空修复提供了支撑,保障了海底管线的安全运行。
应用广泛,惠及各行各业
围绕海底管线在强潮海域的冲刷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6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4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知名水利海洋工程领域学者乃至院士团队引用认可,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研究成果不仅成功应用于杭州湾、舟山群岛近1200公里的海底油气管道建设中,还为全省沿海众多海底排污管道、供水管道、地铁隧道等重大市政交通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全面保障长三角地区油气、淡水资源的安全输运,积极维护海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有效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和谐高效发展。